在最近舉行的中國文聯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展示中國文藝新氣象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以文弘業、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鑄魂,把文藝創造寫到民族復興的歷史上、寫在人民奮斗的征程中。講話號召鼓舞廣大文藝工作者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發展。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對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各級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總書記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部署要求,聚焦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著力完善院團管理體制和生產經營機制,推動國有文藝院團改革取得積極進展。各地文藝院團從實際出發,堅持問題導向,遵循藝術規律,從優化精品創作機制、豐富創作排演形式等方面著手,激發活力與創造力。本版聚焦3家基層國有文藝院團以及一家民營劇團,展示它們的改革歷程與成績經驗,以小見大,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文藝院團改革帶來更多啟發。
浙江話劇團
“省地合作、文旅融合”催生佳作
本報記者 祝 靜
話劇《劉伯溫·霜臺忠魂》劇照
新形勢下,基層文藝院團藝術創作如何走出一條新路子?浙江話劇團有限公司(簡稱“浙話”)“省地合作”模式值得期待。
今年7月22日,正值一代傳奇人物劉伯溫710周年誕辰,由浙話與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共同合作創排的大型歷史話劇《劉伯溫·霜臺忠魂》在溫州市首演,收獲了滿滿的贊譽與掌聲。這部戲是繼2018年與浙江省臺州市三門縣合作話劇《赤子》、2019年與浙江省湖州市合作話劇《青青余村》大獲成功之后,浙話又一次開啟舞臺藝術精品創作“省地合作”模式,進行定向藝術創作。
時間回溯到2010年5月。成立于1949年、被稱為浙江省國有文藝院團“老大哥”的浙江話劇團被列入浙江省首批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試點單位。運行60年的事業單位體制一朝改變,“內憂外患”撲面而來,艱辛而堅定的探索起步。10多年時光,浙話有效益、出精品、育人才,贏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尤其是近年來,浙話積極探索實施舞臺藝術精品“省地合作”模式,以“地方特色題材+省屬院團資源”的合作方式,充分挖掘浙江各地創作素材,定向創作藝術佳作,廣泛開展革命題材、改革開放題材和優秀傳統文化題材的主流宣傳演出。
“由地方提供創作題材和主要配套資金,為藝術創作做好相關保障;浙話充分發揮人才等資源優勢,負責整合一流主創團隊,提供專業的藝術創作,確保作品的藝術水準?!闭憬拕F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董事長、總經理余斌介紹“省地合作”模式的優勢是“針對各地有素材、缺‘大廚’的情況,浙話因地制宜開展文旅合作,把當地紅色題材融入綠水青山,打造文旅融合作品。這是一個雙贏的局面?!?/span>
2018年,浙話與三門縣委宣傳部、縣文廣新局、縣旅游投資有限公司聯合創作反映三門縣亭旁起義、建立浙江省第一個紅色政權的話劇《赤子》,邀請知名編劇陳國峰創作、知名導演宋國鋒執導,于2018年5月17日在杭州首演,而后相繼到三門、椒江等地演出6場,票房收入共計30余萬元。該劇入選浙江省文化精品扶持工程第十三批項目(舞臺藝術類)、浙江省舞臺藝術創作重點題材2018年扶持項目、2018年度浙江省當代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入選項目。話劇《赤子》獲浙江省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
2019年,由浙話與湖州市文廣新局、湖州市文化館聯合創作,邀請陳國峰創作、知名導演李伯男執導的現實主義題材話劇《青青余村》,于當年4月26日在杭州首演,票房收入25萬元。演出在受到觀眾喜愛的同時,也引發專家熱議,是浙話“省地合作,文旅融合”的又一佳作。該劇入選浙江省舞臺藝術創作重點題材2018年扶持項目。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褚子育在觀看演出后說,《青青余村》用舞臺藝術呈現改革開放的成績,傳播正能量,探索出一條“省地合作”的新路子。他號召其他院團向浙話學習,不斷活躍、繁榮全省文藝創作。
而作為浙話“省地合作”模式推出的最新成果,今年7月22日,話劇《劉伯溫·霜臺忠魂》在溫州市東南劇院首演,好評如潮?!霸谛鹿诜窝滓咔閷ρ菟囀袌霎a生巨大沖擊的當下,浙話不斷努力提升創作能力和演出場次來保持活力?!庇啾笳f,“作為自負盈虧的國有企業,浙話一直在市場中摸索自己的運營模式。劇團重視文旅結合與‘省地合作’,力圖發掘和釋放浙江各地的文化潛力,可以說‘省地合作’將是我們今后的創作方向?!?/span>
“省地合作”模式催生了優秀文藝作品的同時,也為當地文旅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據介紹,湖州市、三門縣等地在浙話的指導下,已將《赤子》《青青余村》等劇中精彩片段復刻,將其打造成日漸成熟的駐場演出,讓這些常演常新的劇目成為城市的文化名片,提升城市軟實力。
西安兒藝
尋求戲劇對城市旅游的吸引
本報記者 劉 茜
大型兒童舞臺秀《哪吒》劇照
國內兒童劇演出市場呈現出迅猛活躍的增長態勢和剛性需求,作為全國成立最早的4個兒童劇院之一——西安兒童藝術劇院(簡稱“西安兒藝”),如何抓住機遇、拓寬市場、擴大觀眾覆蓋面、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也是院團近年來面臨的一個難題?!耙晕乃苈?,以旅彰文”,文旅融合產品已遍地開花,陜西兒童劇文旅市場的空白,讓瓶頸期的西安兒藝看到了方向。如何深度融合、推陳出新,成為西安兒藝需要攻克的課題。
近年來,西安兒藝雖然一直活躍在國內外兒童戲劇舞臺上,創作出大量中外優秀兒童劇目,卻無法突破無劇場、市場經驗不足的難題;而西安曲江海洋極地公園其規模及展示水平當年可躋身國內海洋館前5位,但面臨國內海洋館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迅速的挑戰,創新就成為曲江海洋館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
雙方既能“互補”,又不乏“敢為人先,才能立于不敗之地”的創新意識和戰略眼光,便促成了首次“親密接觸”——大型兒童舞臺秀《哪吒》歷時3年應運而生,開創了西北地區兒童戲劇駐場演出的先河。
大型兒童舞臺秀《哪吒》取材于中國傳統神話故事《哪吒鬧?!?,自2017年8月搬上舞臺,演出5年、745場,累計觀眾近70萬人次,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凸顯,口碑和人數蒸蒸日上。甚至有的孩子對劇中人物臺詞張口就來,只字不差?!斑@種駐場兒童劇演出全國很少,這讓我對西安兒藝刮目相看,放眼全國,西安兒藝都是走在前列的?!睍r任中國兒童藝術劇院院長的尹曉東在觀看完《哪吒》演出后,給予了高度評價。
《哪吒》的成功在于西安兒藝在創作上堅持曲江海洋極地公園特質、地域性以及國際化視野三原則,以現代高科技舞臺的聲光電為主,結合木偶、皮影、雜技、武術、歌舞表演等內容。同時,西安兒藝堅持以在職一線的精兵強將作為主力陣容,不“注水”將就,每場演出不走過場,保證品牌質量。西安兒藝不搞貼牌外包,先后與山西歌舞劇院雜技團和馬超武術學校簽約,聯合共贏。
大型兒童舞臺秀《哪吒》為西安兒藝未來發展積累了新的經驗,在今后推動文化和旅游領域企業發展、品牌建設和創新創業等方面探索出一條新路徑。
2019年夏天,西安兒藝加快了文旅融合的步伐,又一部兒童劇誕生了。兒童劇《我們是秦俑》集戲劇、文物、旅游為一體,依托秦始皇帝陵兵馬俑以及陜西省數以萬級的文物寶藏為創作元素。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長田靜表示,博物館的文物及遺址都是靜態的,而讓文物“活”起來,除了展示展陳方面的探索外,舞臺劇的演出也是非常好的一種形式?!斑@樣的駐場演出,對于到館游客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體驗?!?/span>
《我們是秦俑》以秦俑、唐三彩仕女俑等在內的11件文物為故事藍本,將文物卡通化、兒童化,賦予其生命,故事融入文物材質特性、修復過程和文化內涵。劇中包含西安地域特色的歷史知識與文物故事,對小觀眾來說也是一堂生動的歷史課。
自2019年首登舞臺,《我們是秦俑》已在北京、成都、青島、杭州、廈門等地演出近百場。在參加第九屆中國兒童戲劇節暨第八屆“圓夢中國·春苗行動”北京市優秀少兒題材舞臺劇目展演期間,一位北京的小觀眾在看完演出后,因為當時沒有排上隊和劇中主演“秦大白”合影,就央求父母帶他專程來西安旅游,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又看了一遍演出,這才心滿意足地返程。2020年8月,《我們是秦俑》代表西安市參加第十六屆海峽旅游博覽會和2020第六屆中國(廈門)國際休閑旅游博覽會,“活起來”的兵馬俑走出“展覽窗”,贏得廈門觀眾的喜愛。
背靠十三朝古都的深厚文化,經過近幾年的碰撞、摸索,西安兒藝找尋到面向親子型、家庭型、學習型和休閑型的文旅融合方式?!耙粋€人對一個陌生城市的向往,一個戲劇帶來的對一個城市旅游的吸引,其實從兒時就已經開始了?!蔽靼矁核囋洪L王麗虹說,“兒童劇只是一個1,后面可以加很多個數字,它可以帶動文化、旅游,甚至城市營銷?!?/span>
天津市評劇白派劇團
“以角兒帶團” 為新人搭橋鋪路
本報記者 連曉芳
愛派青春版《紅珊瑚》演出劇照
天津北方演藝集團旗下天津市評劇白派劇團是全國地方戲創作演出重點院團,是天津市推行院團改革“以角兒帶團”的典型,劇團在角色安排上打破了按資排輩,不斷推出新人。同時,劇團與天津藝術職業學院合辦評劇白派班,對于培育優秀人才、傳習評劇藝術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天津市評劇白派劇團是全國地方戲創作演出重點院團,也是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評劇項目)保護單位。劇團自2010年4月成立以來,始終以“繼承評劇白派藝術、滿足群眾欣賞需求”為宗旨,排演了不同題材、不同類型的40余出大型劇目和十幾臺折子戲,除了白派的優秀保留劇目外,還有劉派、新派及瀕于失傳的愛派劇目,形成了流派紛呈、百花齊放的演出局面。
天津市評劇白派劇團作為推行院團改革“以角兒帶團”的典型,在角色安排上打破了按資排輩、以級別定位的不良傾向,一切從戲的需要出發。天津市評劇白派劇團黨支部書記肖雯表示,在人才培養上,劇團充分借鑒舊戲班以師帶徒的方式,重點培養與普遍提高相結合。出人出戲,以老帶青,為青年人才成長搭建平臺。在演出時,大部分保留劇目都安排兩組,如天津市評劇白派劇團團長王冠麗在《秦香蓮》中帶領劉瀅、李萁、張毓哲、于斯凡共同飾演秦香蓮;在《小借年》《桃花庵》中帶領楊瀚婷演“硬里子活”嫂子、陳妙嬋;在青春版《包公三勘蝴蝶夢》中帶領劉瀅、賈玉龍、趙奕樸、楊蕾等共同出演,讓青年演員在實踐中提高,為他們早日成才搭橋鋪路。
積蓄后備力量,培養評劇新人,是延續劇種生命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天津市評劇白派劇團自建團伊始,就把育才這件大事提上了工作日程,于2012年和天津藝術職業學院合辦了評劇白派班,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挑選適合各自流派特點的學生,由劇團各流派的非遺傳承人親自執教,進行重點培養。如今一代新人都已茁壯成長,能夠獨立擔當20多出戲的演出任務,形成了行當齊全、文戲武戲并重的格局,并涌現出劉瀅、楊蕾、楊瀚婷、賈玉龍等尖子人才。2019年,評劇白派班學生被中國戲曲學院繼續教育部錄取,以遠程教育的模式在天津接受中國戲曲學院的本科、??茟蚯囆g再教育,為評劇儲備了高素質人才,夯實了劇種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肖雯告訴記者,由于采用學院與劇團聯動辦學方式,以戲帶功、功戲結合,學員們邊學習邊實踐,先后排練了《秦香蓮》《珍珠衫》《桃李梅》《桃花庵》等多出大戲和一批亦文亦武的折子戲,得到了觀眾的認可與好評?!耙慌哂辛己盟囆g潛質的人才脫穎而出,為評劇事業發展積蓄后備力量?!彼f。
在今年的國慶節期間,天津市評劇白派劇團名家新秀帶來的兩部經典評劇,分別是愛派青春版《紅珊瑚》和新派經典劇目《劉巧兒》,在天津評劇界引起強烈反響,令戲迷直呼過癮。其中,根據同名歌劇移植的《紅珊瑚》曾于上世紀60年代被搬上評劇舞臺,由評劇愛派名家蓮小君主演,一度成為當時天津劇壇的熱點劇目?! τ诖舜螐团诺那啻喊妗都t珊瑚》,劇團主創人員在原劇本基礎上對故事情節做了集中提煉、刪繁就簡的處理。其中最大亮點就是全部采用青年演員擔綱演出,學習愛派的青年演員張珊在劇中扮演主角珊妹,其表演樸實大方,唱腔體現著愛派輕柔俏麗的風格。
山東成武縣大平調劇團
以改革創新激發古老劇種活力
本報記者 張 影
大平調劇團演出現場
大平調本名“平調”,屬梆子聲腔系統,距今已有500年歷史。大平調的藝術表演風格粗獷豪放,聲馳黃河兩岸。2011年,成武縣大平調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成武縣大平調劇團把非遺保護傳承作為劇團的使命,搶救、挖掘傳統劇目,以改革創新激發劇種活力,為大平調培養接班人、傳承人。
成武縣大平調劇團成立于20世紀30年代初期,1963年,劇團的國有建制取消。1980年,經成武縣主管部門批準,開辦了大平調藝校,經過3年的規范教學,擇優錄用了60多名學員,重建了行當齊全的民營職業團體——成武縣大平調劇團。劇團現有演職人員38人,常年活躍在城鄉舞臺上。
成武縣大平調成為國家級非遺項目后,成武縣大平調劇團原團長?,F爭感覺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如何避免從祖輩傳留下來的大平調劇目失傳?如何創新劇目,適應現代審美?這是他長期思考的問題。
為讓幾百年來傾注了歷代大平調老藝人智慧與心血的劇目和表演特技重現舞臺,劇團改編、整理、復排演出了30多出大平調傳統戲。?,F爭介紹,劇團本著“傳承不守舊、創新不離根”原則,對大平調劇種瀕臨失傳的傳統劇目、曲牌、鑼鼓經進行了搶救性的挖掘和整理。劇團挖掘、整理了曲牌《大桃紅》《小游場》《換孝牌》等10余支,鑼鼓經《大開臺》《水底魚》《三不照》等20余段,經典傳統劇目《大金川》《閆家灘》《九節廟》等10余部已編撰成冊。在成武縣文化和旅游局扶持下,投資37萬元創作了反腐倡廉、大義滅親的歷史故事劇《弟兄》,投資60多萬元改編、復排了《大金川》《閆家灘》等劇目,并錄制了影像光盤存檔。該團業務團長馬徳良還傳承并教授了《下河東》中的“繞花锏”、《李炳下江南》中的“三換胡”等經典的大平調表演特技。
近年來,劇團與時俱進,對大平調的唱腔、音樂、表演、舞美等進行了改革創新,廣泛吸納了兄弟劇種精華,提升了演藝水平。為提高大平調劇團的專業素質和藝術水準,深化非遺的傳承意識,在縣文化和旅游局的組織策劃下,2017年舉辦了成武縣大平調研討會,邀請戲曲專家、演員等對平調劇種的歷史淵源和現狀進行了探討分析,為今后的傳承、發展、創新出謀劃策,指明了切實可行的方向。
戲曲藝術傳承和發展的前提基礎是人才,根本和關鍵也是人才。要傳承發展就必須保住劇團、留住演員。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機制,讓員工生活有保障,留得住人,安得下心,是大平調劇團面臨的現實問題。
?,F爭告訴記者,為培養大平調劇種接班人,2014年,劇團招收了10多名學員隨團學藝,現都已成才。宋志翔、連丁兩名學員擔任了多部戲的主角。劇團與山東省菏澤藝術學校合作代培學員,取得了良好效果。為使有著500多年歷史的大平調劇種傳承下去,團長牛超個人出資為劇團演職人員買了養老保險,給演職員工吃下了“定心丸”,解決了大家的后顧之憂。
藝術扎根人民才有源源不竭的生命力。大平調劇團每年有500余場的演出,豐富了城鄉文化生活。劇團送戲下鄉,5年來,走遍了成武縣的6個鄉鎮300多個行政村,演出600多場,觀眾達300萬人次。其間在大田集鎮楊道固村演出時,每天觀眾達萬余人。觀眾還編了順口溜:“四大扇、尖子號,好聽還是大平調?!贝笃秸{劇團扎根沃土,服務群眾,讓古老劇種煥發出新的活力。
源自:中國文化報